【www.huanhuayt.com--育儿知识】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常识,学会辩证性地分析人物,评价人物。2.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和人物对照的方式,体会鲜明的人物性格,树立正确的读...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鸿门宴教学设计七篇精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鸿门宴教学设计七篇精选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常识,学会辩证性地分析人物,评价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和人物对照的方式,体会鲜明的人物性格,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理解项羽失败和刘邦胜利的原因,领悟性格决定命运的人生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角色扮演和人物对照的方式,体会鲜明的人物性格,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难点:学习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理解项羽失败和刘邦胜利的原因,领悟性格决定命运的人生道理。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玩过象棋吗?(多媒体出示棋盘的图片)我们会发现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常有一区空隙,上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下棋比况历史上的“楚汉战争”。“楚”代表的是项羽,“汉”代表的是刘邦。我们了解历史知道:刘邦是属于一个贪财好色之人,而项羽是一个骁勇善战之人,按理说楚汉战争应该是项羽取得胜利称帝,但是结局却是项羽失败,自刎乌江,刘邦称帝。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司马迁先生笔下的《史记》,去深入了解一下刘邦和项羽两个历史人物,一探究竟吧。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作品及相关史实。

  (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曾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受宫刑,但他没有自我放弃,后发愤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2)《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作了楚王,也叫楚怀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入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便开始了。

  2.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播放音频。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思考“在鸿门宴这个故事中地点上有什么改变”?”

  明确:①(第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宴前)。

  ②(第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宴中)。

  ③(第5、6、7段),述会后余事,包括刘邦逃席,间道至军;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而范增破斗;刘邦诛杀曹无伤(宴后)。

  (三)深入研读

  1.同学们对文章的哪一部分感兴趣?(预设:学生宴中对感兴趣)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文章的第三、四自然段,并思考:刘邦在鸿门宴上谢罪的语气是怎样的,为什么他的语气是这样的,项羽又是怎么对待刘邦的?

  明确:刘邦的语气谦卑的,这种谦卑让项羽放下戒备,原本设鸿门宴想杀刘邦,却因为这种谦卑放过了刘邦一马。说明刘邦百般迎合,深谋远虑,能言善辩,忍辱负重。项羽骄傲自大,毫无远虑。

  (2)在宴席上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文章情节的三起三落分别指的是什么?

  明确:一起:范增举玦 一落:项羽不应

  二起:项庄舞剑 二落:项伯以身翼蔽

  三起:樊哙闯帐 三落:项羽不仅不怒,还称“壮士”,赐酒、赐彘、赐座。

  从中可以看出项羽是个优柔寡断、不善用人才和骄傲自大之人,也为后文刘邦尿道逃跑,为刘邦胜利、项羽失败埋下伏笔。

  2.综合全文看,请同学们以语文小组为单位合作思考:从实力上看项羽想杀刘邦轻而易举,但是最终没有杀成反而失败,请品析文章,找出你认为影响刘邦成功,项羽失败的关键性人物进行品析。

  明确:①项伯:从文章的第一个自然段可以知道项羽因刘邦有称帝的想法而想攻打刘邦,而从实力上来看,如果项羽攻打刘邦,刘邦必败;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项伯夜访、张良献计、刘项指婚、项伯具言使得整件事情有所转机,交代了刘邦要去赴宴向项羽道歉。所以说如果没有项伯的献计,也许项羽就会杀了刘邦;但是项伯属项羽一方,却向刘邦告密,从中可以看出一方面他是个背信弃义之人;另一方面,从原文中我们得知,项伯只是间接性的告诉了刘邦项羽要杀他的消息,当他知道项羽要攻打刘邦,于是去找张良,是想告诉他的好朋友张良逃跑,所以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所以总结得出:项伯既是个背信弃义的小人又是个重情重义的人。

  ②张良和樊哙:张良当收到项伯告密的消息后没有逃跑,反而是给刘邦献计,从中可以看出张良是个不贪生怕死之人,也看出了他对刘邦的衷心;樊哙在宴中不畏项羽,从容不迫协助张良帮助刘邦逃脱,从中可以看出樊哙是个有勇有谋,赤胆忠心之人。

  ③刘邦:纵观全文,在宴前礼遇项伯,信任张良,从中可以看出刘邦是个知人善任,审时度势之人;在宴中,懂得能屈能伸,巧妙的使项羽放下杀心,从中可以看出刘邦是个深谋远虑、忍辱负重之人;从张良和樊哙对待刘邦的态度上来看,可以看出刘邦是个知人善任,善用人才之人,才会使得他们忠心耿耿;在宴后处决告密之人曹无伤,可以看出他是个不优柔寡断之人。因此,虽然刘邦贪财好色,但他懂得审时度势、懂得善用人才,在樊哙、张良和韩信的辅佐下最终取得成功,荣获帝位。

  ④项羽:纵观全文,在宴前,听了项伯的话,决定不杀刘邦,从中可以看出项羽是个优柔寡断之人;在宴中,被刘邦的卑躬屈膝所蒙骗,放过刘邦一马,并且在范增示意、项庄舞剑后错失杀刘邦的时机,从中可以看出项羽是个骄傲自大、有勇无谋、不善用人才之人。因此,虽然项羽豪气冲天,但是有勇无谋,为人优柔寡断、不能唯人善任,最终失败,自刎乌江,霸王别姬。

  (四)拓展延伸

  1.请7名同学分别代表项王、项伯、刘邦、张良、樊哙、范增、项庄按照书中情节,分角色扮演。注意文章人物性格和语气,从而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人物及文章。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并布置作业:课下搜集有关诗人刻画描写项羽的诗作,下节课分享。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项羽在鸿门宴中所表现出的贵族义气。

  2、品味文中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项羽、项伯、刘邦、樊哙等人物描写的分析,理解项羽的贵族义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回顾“鸿门宴”情节,并引出“鸿门宴”谁设之问,借此引导学生重新认识项羽、刘邦和这场鸿门之宴。

  (PPT展示:项羽: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刘邦: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项羽:彼可取而代也!

  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

  项羽出生于一个楚国旧贵族家庭,虽为将门之后,但生不逢时,其家族随着楚国的灭亡而败落。刘邦平民出生,早年曾为沛县泗水亭亭长,整天与衙役们戏弄耍笑,喜好酒色。面对秦始皇出行仪仗,他们所表现出的胸襟气魄也有很大区别,出身平民的刘邦多是仰视的歆羡,而贵族出身的项羽更多则是俯视的轻蔑。一位没落贵族,一位草莽平民,这对曾经携手反秦的“盟友”之间为何会有这场鸿门之宴呢?

  二、文本解读

  (一)宴缘何起

  1、无伤告密,项羽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曹无伤告密,一是因为无伤告密之事切中项羽复楚称王之要害,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巨鹿之战后,大败秦军主力的项羽在行至函谷关时,被先破关入秦的刘邦军队拒之关外。

  (PPT展示: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

  2、项伯报恩,项羽许诺,“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项伯夜见张良,是为报当年救命之恩,见刘邦并不是计划之中。面对项伯私会张良、刘邦之事,项羽并未表现出应有的愤怒,一方面是出于尊重,更重要的.是他认同项伯的“恩义”,且项伯的“不义”之理深中项羽之心,因此许诺善遇刘邦。贵族之“义气”跃然纸上。

  与此同时,刘邦在此时的说辞也颇具深意。面对张良,六神无主的刘邦承认了自己称王的野心,“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而在面对项伯时,刘邦对同一事情却有了另一番说辞,“待将军”“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特别是“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一句,生动刻画出刘邦的圆滑。

  项伯的从中撮合,刘邦的缓兵之计,项羽被设了“鸿门宴”。

  (二)宴中如何

  1、刘邦“道歉”,项羽留饮。

  刘邦赴鸿门向项羽请罪。面对项羽,刘邦自称为臣,却并不称项羽为王,而称将军。在谢罪之始,刘邦就打出了“情义”牌,“臣与将军戮力而功秦,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沙场征战,没想到能活着再见到将军,虽未名言,但言语之中已经向项羽表明了自己的功劳,再打“道义”之牌。最后将自己“距关,毋内诸侯”这一举动用“小人之言”带过。项羽的“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一句也并非一时糊涂。曹无伤是叛徒,是典型的不忠小人,在项羽的眼中,根本没有保护的必要,因为“忠义”也是是贵族义气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范增举玦,项羽默然不应。

  范增数次举玦,目的明确,希望项羽能够像听到曹无伤告密时一样,拍案而起杀刘邦。但项羽根本没有诛杀刘邦之心,范增一句“君王为人不忍”,或许说明了从头至尾,贵族出身,行事磊落的项羽从没想过暗杀刘邦,暗算前来道歉的人算不得英雄手段。

  3、项庄舞剑,项伯护邦,项羽默许。

  项羽同意项庄帐中舞剑,是对亚父范增的尊重,范增所做的一切项羽都看在眼里。同时他又默认了项伯保护刘邦,这既是对项伯许诺善遇刘邦的“信义”,也是自己坦荡的表现。

  4、樊哙闯帐,项羽未有以应。

  樊哙闯帐,面对刘邦,有一番精彩的说辞。说辞以“亡秦”杀人如麻开场,意在提醒项羽不要走秦国灭亡的老路,随便杀人。接着又拿出怀王之约。刘邦无论在项羽还是项伯面前都未敢提及怀王当年“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一约,但樊哙却毫不忌讳的讲出来,项羽既不能怪罪刘邦,同时又被推到了“道义”的面前,项羽只能也只有“未有以应”。

  这一席话其实就是刘邦“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的翻版,却被一个赳赳武夫说的别具一格。粗人樊哙答话绝无粗相,说话得体又字字暗藏硬骨头,理直气壮的责之以“义”。

  这段闯帐的说辞既是写樊哙的场面,也是写项羽的场面。樊哙乃屠夫出身的莽汉,他为刘邦辩护的说辞,说明他不只是性格粗豪,也有其精细之处。他之所以受到项羽嘉赏,不仅是因为他能饮、健啖、忠心护主,与项羽相投;更重要的还是他这段刚中有柔、亢中有卑,责中含敬的话的讲话。这除了是对樊哙的生动描绘,也是对项羽“英雄惜英雄”性格的表现。也正是刘邦、张良、樊哙君臣三人的默契配合,使刘邦得以抽身离席,从小路逃遁。

  (三)宴下安排

  1、刘邦脱身,张良留谢。

  2、项羽受璧,范增怒斥。

  请学生结合前文分析,自主赏析。

  三、课堂小结

  鸿门宴究竟是谁而设?项羽、刘邦,还是范增,张良?每一个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民间的坎坷,让刘邦养成了游走江湖的历练,命运的沉浮,练就了他与时推移的圆滑。平民本来一无所有,更无过多的精神负担,输得起,也没有所谓“面子”的顾虑,所以便显出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

  我们看到的是,项羽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传统社会贵族阶级的一些典型特征。项羽以“力拔山兮气盖世”自诩,“气盖世”其实就是基于道德价值的浩然之气。他重情义,重恩义,更重信义、道义,在他看来,暗算前来赔礼道歉的人算不得英雄手段。贵族出身的项羽有的是对贵族道德的恪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性”性格,让他不屑与小人为伍,更不会在自己的军营中用暗杀的方式结束与刘邦的较量。刘邦、张良、樊哙在与项羽的正面交锋中,紧紧抓住了项羽身上的“义”,成功挫败了范增、项庄的暗杀企图。

  四、作业布置

  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巧妙的利用座次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总结本课所议所学,结合资料,谈谈你对座次的理解。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2)积累文言字词句,重点掌握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了解文言虚词用法及辨别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训练翻译能力。

  (2)培养初步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对文中人物的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设想]

  《鸿门宴》相对浅显,且故事性强,因此可以学生自学为主。具体方案是设计成三课时,第一课时重在作家、作品的介绍,重在课文情节的梳理,第二课时归纳整理文言知识,重在让学生掌握常见文言现象,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三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达技巧,重点是讨论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课后还可写成一

  (1)掌握《史记》的体例,了解后人的评价。

  (2)梳理课文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本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句名言:“立志读尽天下书”,可人类有史以来,书籍浩如烟海,人穷尽有生之年是无论如何也读不尽的。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读书籍中的精品,举一反三,受益无穷。从这点出发,《史记》就很值得一读。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二、了解《史记》的地位

  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们可从“绝唱”与“离骚”入手,明确《史记》在历史学上和文学上的崇高地位。

  绝唱:①指具有最高水平的诗文作品,②生前最后的歌唱;

  离骚:①屈原作品,②浪漫主义的开山之作,③与“国风”并称,泛指文学作品。

  三、介绍作者司马迁,了解《史记》的成书过程。

  从《史记》的英文译名(Records of the Historian)入手介绍《史记》原名为“太史公书”,“史记”并不是“历史的记录”,而是“史官的记述”。由此引出对司马迁的介绍及《史记》的成书过程。

  整合课文《报任安书》(课前预要有所布置)。

  古者富贵而名磨来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劂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四、掌握《史记》的体例

  整合课文《报任安书》。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

  ①起始年代——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三千多年的历史。

  ②文章

  飨(xiǎng) 说(shuì) 美姬(jī) 鲰(zōu)生 卮(zhī)酒 有郤(xì)

  玉玦(jue) 瞋(chēn)目 目眦(zì) 跽(jì)曰 参乘(shèng) 彘(zhì)肩

  不胜(shēng) 刀俎(zǔ)

  六、梳理情节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抽取《鸿门宴》连环画九幅,打乱顺序,学生根据画中人物的神态表情、衣着服饰判断人物身份,然后结合课文阅读与理解重新排序。

  七、学生结合画面概述课文内容(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然后梳理成图

  序幕--曹无伤告密

  开端--范增献计

  发展--项伯夜访、刘项约婚、刘邦谢罪

  高潮--范增举玉、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

  结局--刘邦脱逃、张良留谢

  尾声--刘邦诛曹

  八、布置课后作业:

  整理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由各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作成课件,课上展示。

  第二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疏通文句,归纳整理本文文言现象,进行文句、文段翻译训练。

  本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参考: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谈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学习文言文更应如此。因时间关系,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意及语法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归纳整理,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二、小组派出代表展示集体研究成果,教师视情况纠正点拨

  参考内容:

  一词多义:辞、幸、因、谢、安、举

  古今异义:山东、婚姻、所以、非常、细说、河南

  通假字:采、距、内、倍、要、蚤、豪、郤、参、坐等

  词类活用:(略)

  特殊句式:(略)

  文中成语:鸿门宴/秋毫无犯/劳苦功高/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教师点拨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指明易误之处,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中的“当”就不是通假字,同时要注意规律的总结。

  三、重点语句及语段翻译

  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任相,珍宝尽有之。”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特殊句式及关键词语)

  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句)。

  ③距关,毋内诸候,秦地可尽王也(通假字)。

  ④“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词类活用、固定短语、特殊句式、通假字)

  ⑤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默然不应。(词类活用及句式)

  ⑥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特殊句式)

  ⑦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关键词语)

  ⑧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词类活用、偏义副词、特殊句式)

  ⑨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关键词语)

  ⑩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特殊句式)

  四、课后作业布置

  思考:

  课文是如何塑造刘邦、项羽等人物形象的?

  如何认识与评价这两个历史人物,尤其是项羽,请谈谈你的看法。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2、了解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

  3、尝试评析刘邦、项羽等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文言基础知识

  2、历史人物评价

  【教学安排】

  三课时(或四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教师课前板书刘邦《大风歌》: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教师作简要讲析,并指导背诵。

  二、学生自读课文,不少于五遍。时间不足时,可在课后挤时间

  1、读通句子,初识文意。

  2、标注重要的实词虚词。

  3、对疑难问题作上记号。

  第二课时

  一、齐背《大风歌》进入本课

  二、强调本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强化理解课文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方法:教师在范读过程中提醒学生注释、标记,并作必要的解析。

  1、通假字:

  距──拒

  内──纳

  倍──背

  蚤──早

  坐──座

  不者──否则

  郤──隙

  2、重要虚词:

  于;之;为;乃;以;因。

  3、句式:

  使人言于项羽曰

  具告以事

  大王来何操?

  因击沛公于坐

  第三课时

  一、引入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由生活中人们常用“鸿门宴”一词来称呼某类宴会导入。

  二、根据问题串讲文意

  1、曹无伤为什么会派人向项羽告密?这说明什么?(在当时的情形下,你会这么做吗?)

  参考结论:

  项强刘弱,刘邦理所当然应该居于项羽之下。刘邦违背这条规则,我不告密,将来又怎样保全自己?

  通常情况下,面对如此复杂的政治局势,告密应在情理之中。

  2、项羽得到密报后,第一反应时什么?这能看出项羽当时是怎样一种心理状态?

  参考结论: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注:适当关注范增的进谏,顺便谈及范增的政治敏锐性)

  3、关键时刻,项伯向张良泄漏了项羽的机密。我们应该怎样评价项伯其人?

  参考结论:多江湖义气,少政治眼光。(与范增不同)

  4、面对危急,刘邦采取了哪几项应对措施?

  ⑴要项伯,以兄事之。

  ⑵约为婚姻。

  ⑶慷慨激昂说假话。

  ⑷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

  ⑸叙旧,示弱,说假话,归咎小人之言

  提醒学生注意:项羽设“鸿门宴”,一开始并无恶意(因留项王与饮),是范增使鸿门宴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两个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⑹三十六计走为上:如厕;间至军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⑺令张良留谢,巧言献礼

  ⑻立诛杀曹无伤

  第四课时

  一、让学生尝试评析刘邦、项羽为人

  (教师可先简评项伯、范增、张良等人。项伯、范增一带而过,张良其人颇为传奇,可引入“张良拾履”故事以激趣)。

  1、学生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教师归总,简单总结

  二、问题

  对刘邦、项羽二人,你更欣赏、肯定谁?

  1、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2、教师引入李清照诗: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结合史实,重点解析“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两句。

  相关史料:

  ①“破釜沉舟”的典故(对联: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

  ②楚河汉界(教师可带一张棋盘作教具)

  ③乘胜追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④乌江自刎(无颜见江东父老)

  3、引入唐代杜牧的《题乌江亭》诗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包羞忍耻:可联系韩信受“胯下之辱”、勾践“卧薪尝胆”两件史事。

  三、教师结合史料评价刘邦的善于用人

  1、刘邦论得天下原因: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2、刘邦与韩信:

  ⑴萧何月下追韩信。

  ⑵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⑶假王真王。

  ⑷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3、《垓下歌》:

  四、作业

  1、课后练习三。

  2、课外阅读:《高祖还乡》。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常识;

  2、了解鸿门宴过程;

  3、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4、科学评价相关人物。

  【教学重点】

  目标1、3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象棋的楚河汉界引出楚汉争霸,从而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司马迁及《史记》。

  (师生共同回忆。)

  2、相关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当时刘弱项强,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3、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心中的项羽、刘邦形象。

  4、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正音正字。

  5、学生看《鸿门宴》录像片断,引起兴趣,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6、学生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7、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8、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进行的长达五年的楚汉斗争的开端,本刘邦、项羽都有南面称孤的野心。当年刘邦看见秦始皇,曾十分羡慕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也曾自负地说: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灭后,刘、项矛盾日趋激化,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则拼死相争。

  2、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明确: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正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弥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为愤怒之为。

  3、感受人物形象。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1)项羽

  明确: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沽名钓誉,缺乏深谋远虑。

  (2)刘邦

  明确: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

  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

  善听人言,有心计,处事果断。

  (3)范增

  明确: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是被刘邦利用。

  (4)张良

  明确:对刘邦忠诚,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

  (5)项伯

  明确: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

  (6)曹无伤

  明确: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7)项庄

  明确: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

  (8)樊哙

  明确:忠诚,勇猛。

  4、司马迁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明确:(1)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2)另一方面,善用对比烘托刻画人物。

  5、鸿门宴上的座次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说明了什么?

  明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増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古代礼仪,宴会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为侍坐。可见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増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是侍坐。

  宴设于项羽帐中,刘邦虽为宾客,却得不到尊位,可见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也可见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刘邦处境堪虞,但刘邦却能泰然处之,可见起能屈能伸。而项氏集团内部,谋士范増的地位还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膜,事不可谋,已初见端倪。

  6、课文中刘邦对张良、项羽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说话人怎样的心理动态?体现了人物间怎样的关系?

  明确:在古代,一般士大夫除姓名外,还有字、号、斋名等等,还由于不同的关系和场合,另有不同的称谓。通过某些称谓,我们就可以窥探说话人的心理状态,看出人物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文中刘邦对张良称呼了五次,三次在宴会前,两次在宴会后。

  宴前,项羽即将大军压境,三次称张良为君。君是对对方尊敬的称呼,且常常用于平辈之间。而刘邦是主,张良是仆。很显然,这里的称呼是极尽屈身拉拢之能事,降低身价,进一步密切双方关系,以求得张良献计为目的。

  宴后,经历了鸿门宴上的惊心动魄,心有余悸,但还未脱离虎口,想借故逃脱。若不留下张良搪塞,恐难如愿以偿,而留下张良,张良可能要冒杀头危险的,不好好相求,谁愿留在这是非之地?故而刘邦改换以前称谓,两呼张良为公。公也是尊敬称呼,且往往用于尊长者,很明显,再降身价,语气近乎哀求,是为了活命要紧。

  再看刘邦对项羽的称谓,本来两人同为反秦大将,地位本无大的差异;再者,怀王曾与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今刘邦先入关,即便王关中也无可厚非。可如今,项羽兵四十万,而己十万,即使想王关中,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忍气吞声方为上策。

  在文中,称项羽,一连几次将军,称自己,口口声声臣下,甜言蜜语,一副小人嘴脸。

  对张良,用尊称,是为了问计,是为了活命;对项羽,用尊称,贬自己,是抓住项羽沽名钓誉的心理,摧垮其思想防线。不同的人,不同的称谓,可谓八面玲珑,圆滑之极。

  7、讨论:你如何看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

  (教师引导:人物性格、品质、身份地位等。)

  四、梳理积累

  1、一词多义。

  (1)如

  杀人如不能举(好像)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到去)

  (2)举

  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举大计亦死(发动)

  (3)谢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道歉)

  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

  使君谢罗敷(告诉)

  (4)意

  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料想)

  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

  (5)为

  使子婴为相(动词:做)

  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

  约为婚姻(动词:成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

  客何为者?(动词:干、做)

  人为刀俎(动词:是)

  何辞为?(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

  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表被动)

  (6)以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把)

  军中无以为乐(介词:用来)

  樊哙侧其盾以撞(连词:而)

  以待大王来(动词:来)

  (7)因

  因击沛公于坐(介词:趁机)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副词:于是、就)

  2、通假字。

  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不者(不通否)

  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3、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一般的事,今义:副词,很、非常)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驻军)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吾得兄事之(侍奉)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上前)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2)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3)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进来)

  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

  (4)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秋豪不敢有所近(接近)

  (5)形容词用作名词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用也表示判断

  此天子气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用也表示判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结构后置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

  长于臣

  因击沛公于坐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得复见将军于此

  (3)被动句

  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无标记

  珍宝尽有之

  (4)省略句

  为击(省介词宾语之)破沛公军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五、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2、课后了解楚汉争霸,从中汲取古人智慧。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

  2、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

  3、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

  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探讨研究,赏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结局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诵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学难点]

  1、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

  2、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点读。

  2、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提出疑问。

  3、了解故事情节,整体把握,注意刻画人物形象的语言。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诵读课文,范读正音。

  三、疏通文意,落实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以学生解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掌握以下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异体字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桮─杯:

  8、杓─勺: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9、坐─座:置之坐上。

  (二)古今异义

  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常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北古:黄河以北地区。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寿古:敬酒。今:长寿。

  6、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

  (三)一词多义

  1、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固此:故听之。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将:且为之奈何?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幸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代词,这:为之奈何?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去距离:相去四十里。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于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比:长于臣。在:复得见将军于此。

  9、因就此:不如因善遇之。就、于是:项王即日固留沛公与饮。趁势、趁机:固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任,做:使子婴为相。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作为:军中无以为乐。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项羽曰:……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不可不语(告诉,动词)。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籍(登记,动词)吏民。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意动、使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4。名词作状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五)句式

  1、数词作谓语: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宾语前置: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3。判断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省略句: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毋从(省略“之”)俱死也。奉厄酒为(省略“之”)寿。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六)成语凝集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3、找出有关人物描写的文字。

  第二课时

  一、抽查部分学生,看文言知识掌握情况。

  二、分析鉴赏,合作探究

  提问三个学生,让他们梳理本文的结构,概况各部分的内容。

  明确: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会上与宴会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第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

  三、能力提升(教师质疑,学生解答)

  宴会上的斗争是故事的高潮,试作具体分析,表现何在?(分组讨论,集思广益,代表作答)

  明确:这一部分是课文重点,情节高潮所在。名为宴会,实为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较量。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

  三起:开始很和平,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于是气氛陡然紧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下决心除掉刘邦,这是一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怕失去时机,乃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宴席间充满杀机,形势极为严峻,这是二起;樊哙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这是三起。

  三落:一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二落是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樊斥责一顿后还赐坐;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名,脱身回本营,项羽并没有追究。

  这一部分共写了四件事: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这些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刘邦集团能上下一心,共同应对危机。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四、合作探究

  从文中找出有关项羽和刘邦的描写片段,先反复朗读,然后讨论:两人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并作具体分析。

  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答应项伯“善遇之”。等到刘邦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听了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了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并无成见。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熟视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训斥了一番,他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赐坐。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边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来说而已。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感到刘邦与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刘邦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于座上,没有什么反应。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很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刘邦的性格特点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他入关后即“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欲王关中”。而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项伯为他所用。到鸿门后,他抓住项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语来哄骗项羽,说自己和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说自己“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项羽,以满足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着又把项羽要“击破”他的事,转到“小人之言”上去。他既称臣谢罪,又把欲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干干净净,从而得到了项羽的好感,于是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躲过杀身之祸,趁机逃脱了。

  第三课时

  一、抽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二、分析鉴赏

  1、具体对比分析张良和范增、项伯和项庄的性格特点

  张良和范增都是眼光锐利的谋臣,但性格也有差别。张良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范增急躁易怒,不能针对项羽心理状态为之出谋划策,因而即使有正确的主张,也难以实现。一旦计谋不成,徒作愤激讥诮之言,不但于事无补,反而触犯了项羽的忌讳。樊哙粗犷而又机智,宴会上的一番慷慨陈辞,似乎义正辞严,实际上是隐瞒真相,巧言善辩。表面上声色俱厉,严加指责,暗中却把项羽抬举到了至尊的高位,迎合了项羽骄横自大的心理,所以能为项羽所赏识,从而缓和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又如项伯、项庄,都是项羽的部将,一个徇私情泄露机密,保护刘邦,反以为是在成全项羽有度量的美名;一个执行任务时,遇到干扰就放弃斗争,毫不觉察问题的严重性。

  2、具体分析樊哙的性格特点。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

  三、拓展探究

  分组讨论:本文人物描写生动形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或教师作结)

  明确:

  (1)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例如对樊哙的刻画,他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下,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羽,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王之意,很投项羽居功自傲的脾气。在极紧张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樊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的性格。

  (2)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例如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心眼很多,能随机应变。项羽任人惟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

  四、课堂小结

  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语言精练生动,寥寥数语就能突出地刻画人物个性,我们应认真学习。

  五、作业设计

  我心目中的项羽(角度自选,字数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性格对比:

  [主要人物]

  项羽:直率,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

  刘邦:谨慎,虑事周密,虚心下问,多谋机诈

  [次要人物]

  范增:老练而凶狠

  张良:圆滑而多智

  项伯:忠厚而老实

  项庄:粗直而笨拙

  樊哙:鲁莽而能言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整理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把握特征,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通过表演、讨论和分析,对文学形象或历史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积极思考人生,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字词句的.落实;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和思考。

  【授课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落实重点字词句,概括《鸿门宴》一文的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谜面是“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忧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大家猜,这是说得谁?对,是司马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选自其“信史”的《鸿门宴》,由此来领略司马迁用生命铸就的《史记》的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字和文意

  1、听《鸿门宴》一文的朗读,整体把握文意。

  2、默读课文,结合注释进一步疏通文字和文意。

  注意解决两个问题:

  ⑴识记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成语。

  ⑵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在一百个字以内)。

  三、研读课文,解决重点、难点

  1、概括《鸿门宴》一文的故事情节。(此题开放性较大,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附本案设计者看法:

  宴前:欲杀刘邦断绝后患;鸿门营中战云密布。

  宴中;杀刘保刘险象环生;鸿门筵席刀光剑影。宴后:刘邦逃脱后患无穷;鸿门营帐空余怒恨。

  2、检查重点字词句的落实。

  多媒体展示:

  1、下列各句加横线的字读音、意义有错误的是:(CE)

  A、如今人为刀俎(wéi,是)

  B、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wéi,做)

  C、为击破沛公军(wéi,替)

  D、大王为人不忍(wéi,做)

  E、且为之奈何(wéi,对待)

  F、吾属今为之虏矣(wéi,被动)

  G、若属皆且为所虏(wéi,被动)

  2、加横线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D)

  A、沛公军霸上,沛公欲王关中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道芷阳间行

  C、项伯杀人,臣活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素善留候张良,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3、属宾语前置句的是:(A)

  A、大王来何操

  B、亚父者,范增也

  C、贪于财货

  D、若属皆且为所虏

  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距关,勿内诸侯纳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背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早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隙

  ⑤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座

  ⑤张良出,要项伯邀

  5、辨析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含义:

  ①约为婚姻

  古义:古: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方。今义:山东省。

  ③将军战河南

  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变故。今义:程度副词

  6、找出文中的成语:

  附学生回答: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四、布置作业

  1、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成语六个个方面来整理本课重点的字词句。

  2、查找相关材料,了解课本剧的写法,将史记中的《鸿门宴》改写成话剧《鸿门宴》。(注:必须是古文版,不允许戏说)

  3、通过网络等方式搜集关于刘邦、项羽的诗词名句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评论英雄人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琵琶曲《十面埋伏》的音乐背景下,循环播放关于鸿门宴的故事情节的图片。

  二、导入

  铿锵有力的琵琶曲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四面楚歌中,英雄仰天长啸、拔剑自刎的古战场。下面,再让我们跟着由本班同学改编、表演的课本剧《鸿门宴》,走入刀光剑影、险象环生的鸿门筵席,重温楚汉相争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三、学生观看自编自演的课本剧《鸿门宴》;直观感知主要人物的形象。

  四、分析讨论主要人物的形象。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关于刘邦、项羽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的描写,并在旁边做点评。

  2、老师引导学生评价:演员表演是否准确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3、学生畅所欲言。

  (注:此步骤目标,在于通过对演员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进一步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当然,此题时间可长可短,如果时间允许,可让评价学生把认为演员演的不好的地方用自己认为应该有的方式来表达一下,从而达到文学作品欣赏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默雷特”的效果。当然,人物形象也越读越鲜明。即本部分要尽量引导学生回到课本,反复品味。)

  4、“演员”与学生一起探讨他所表演的人物性格。(还是要结合课本,具体到每一句话来分析评价)。

  附最后基本达成的共识:

  刘邦:是一个善于用人;善于应变;敢于决断;能屈能伸的智慧君王形象。

  项羽:是一个年轻气盛;骄傲自满;寡谋轻信;不善用人的勇武英雄形象。

  五、学生讨论关于英雄的话题

  1、分别调查一下认为刘邦是英雄的人数和认为项羽是英雄的人数。

  双方就刘邦和项羽谁是真正的英雄展开辩论。(注:可结合提前发放的史实资料。)

  3、给心目中的英雄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投影提示:

  可以是对英雄的钦敬之情;

  可以是对英雄美中不足的惋惜;

  可以是对英雄进行富有创意的个人评价等。

  六、结合新时代,老师进一步补充英雄内涵

  鲁迅在七十年前就曾说过,我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不乏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和舍身求法的人,而他们正是我们民族历经磨难而不灭的“脊梁”。

  历史上我们有许多“脊梁”;新时代,英雄人物亦是层出不穷、,在抗非典战役中谱写了华美生命乐章众多医护人员;刚刚驾驶神州一号成功返航,创造了国家航天史上新纪元的杨立伟;除恶爱民的任长霞;在雅典屡屡让国旗升起的奥运健儿……哪一个不让我们心生崇敬?哪一个不是我们时代的英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了”多少英雄,又冲来了多少英雄?谁才是彪炳史册的真正英雄?只能留于后人评说。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英雄,每个阶级有每个阶级的英雄,每个人有每个人心中的英雄……就让我们努力做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吧!

  【设计说明】

  本案设计集中体现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参与的一个个活动中提高语文素”的新教改理念。

  首先,我把这

  学生在演完《鸿门宴》的课本剧后,主动要求再改编《赤壁之战》。由此可见,课本剧这种直观的解读经典的方式学生还是乐于接受。

  文言字词句的落实也不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代替传统的填鸭式灌输。但在一些规律性指导上,老师必须高屋建瓴。从练习的设计,到最后规律的归纳,到作业的布置,老师的指导必须到位,思考必须全面,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此外,本案在实施过程中,有一点处理的不够恰当。就是对英雄的定义讲的不清楚;未能讲出时代英雄的局限性;结合现实进一步谈英雄又结束的太仓促。致使听课者最终也未能明白是么是真正的英雄。

本文来源:http://www.huanhuayt.com/yuerzhishi/38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