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uanhuayt.com--儿童学堂】

玉帛成干戈公元前592年,当时的齐国国君齐顷公在朝堂接见来自晋国、鲁国、卫国和曹国的使臣,各国使臣都带来了墨玉、币帛等贵重礼品献给齐顷公。献礼的时候,齐顷公向下一看,只见晋国的亚卿郁克是个独眼,鲁国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8篇大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8篇大全

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 篇一

  玉帛成干戈

  公元前592年,当时的齐国国君齐顷公在朝堂接见来自晋国、鲁国、卫国和曹国的使臣,各国使臣都带来了墨玉、币帛等贵重礼品献给齐顷公。献礼的时候,齐顷公向下一看,只见晋国的亚卿郁克是个独眼,鲁国的上卿是个秃头,卫国的上卿孙良夫是个跛脚,而曹国的大夫公子首则是个驼背,不禁暗自发笑:怎么四国是使臣都是有毛病的。

  当晚,齐顷公见到自己的母亲萧夫人,便把白天看到的四个人当笑话说给萧夫人听。萧夫人一听便乐了,执意要亲眼见识一下。正好第二天是齐顷公设宴招待各国使臣的日子,于是便答应,让萧夫人届时躲在帷帐的后面观看。第二天,当四国使臣的车子一起到达,众人依次入厅时,萧夫人掀开帷帐向外望,一看到四个使臣便忍不住大笑了起来,她的随从也个个笑得前仰后合。笑声惊动了众使者,当他们弄明白原来是齐顷公为了让母亲寻开心,特意做了这样的安排时,个个怒不可遏,不辞而别。四国使臣约定各自回国请兵伐齐,血洗在齐国所受的耻辱。四年后,四国联合起来讨伐齐国,齐国不敌,大败,齐顷公只得讲和,这便是春秋时著名的“鞍之战”。

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 篇二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 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 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 篇三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 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 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 篇四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 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 相互帮助、 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 篇五

  乳姑不怠

  崔山南,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古人学习励志小故事 篇六

  张衡,东汉年间的天文学家(或者说地球科学家)、数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他精通天文历法,观察并记录了2500多颗恒星(肉眼可见的恒星约6000多个,在同一地点能观测到的不超过3000个);制作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地动仪,以及候风仪、指南车等多项器具。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拒绝学习古文的叛逆少年

  公元78年,张衡出生在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南阳西鄂(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夏村)。少年时期,由于父亲的早逝,家里的生活十分清苦。贫困的生活,不仅没有影响他的求知欲望,反而更加激励他刻苦忘我地学习。

  张衡十多岁的时候,就读了很多书,写一手好文章,在远近已经小有名气。

  好学多闻的名气传到地方官那儿,地方官找来张衡说:“我看你才学出众,想推荐你去做‘孝廉’‘博士子弟’,怎么样?”17岁的张衡,拒绝了地方官的推荐。他认为不能成天待在家乡读那些古文经传,更不能去追求做官发财,他要到实践中去探求科学的真理。

  于是,张衡收拾好行装,离开家乡,踏上了游览名都大城、访师求学、探索科学真理的征途。

  骊山脚下的不朽名有擅长辞赋文学、弹琴吹笛的音乐家马融;有谦虚勤朴、名闻当世的贤士窦章;有学识渊博、潜研时务、着有30多篇政论名着的王符;有学习过天文、数学、历数等学问、豪侠英俊的青年崔瑗……这些有为青年对张衡都有着很好的影响和帮助。特别是崔瑗,他与张衡的友情较深,经常在一起研究问题,交换心得。后来张衡进一步研究天文、物理等科学,也是受了崔瑗的很大影响。

  张衡不停地走,不停地看,不停地积累,他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志趣也越来越高涨,5年来的游学生活使这个少年才子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古人学习励志小故事 篇七

  不要以为当上皇帝就能肆意玩乐,吃喝享受,其实真正勤政为民的皇帝都是要加班的。盘点中国历史上那些工作狂皇帝。

  朱元璋从一个贫下中农,一路打拼,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开创了大明王朝。终于咸鱼翻身,按说,应该好好享受一番吧,可朱元璋从登基到去世,三十多年,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据史书记载,朱元璋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折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这个量,恐怕现在很多人用电脑帮忙都达不到吧?

  他的儿子朱棣也是个典型的工作狂,虽然即位时家底已经很丰厚,但他一切都向老爸看齐,在位22年,8062天里没有休息过一天。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上朝,午餐也和大臣们在一起吃,一边吃一边讨论工作问题,晚上也没闲着,几乎是听着大臣们的上奏入眠。几十年如一日地早起晚睡,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要是换作现在的上班族,早辞职不干了。

  雍正皇帝是众所周知的工作狂,每年春天,他都要带着嫔妃们到圆明园居住,这里风景优美,是个避暑胜地,可雍正皇帝没有时间游山玩水,每天批阅奏折,接见各国使臣,事事亲历亲为,即使吃饭和休息时,也还在想着工作上的事。为了勉励自己,他在御案后面刻了“不逸”二字,告诫自己,别贪图安逸,安逸会让人堕落的。

  出人意料的是,堪称情痴的乾隆皇帝居然也是个工作狂,虽然恋情不断,但他可一点没耽误工作。乾隆皇帝每天早上六点准时上朝,冬天这个时候,天还没亮呢,太监轮班站岗都觉得累,可乾隆硬是雷打不动,从来不迟到。

  下朝后,又是看文件又是和大臣讨论工作,一直忙到晚上,吃完晚饭,该出去散散步吧,不,还有一大堆文件要批呢,而且,还要写点诗看看书,怎一个忙字了得。

  这还只是日常工作,要是有特殊情况,乾隆就半夜起床,顶着黑眼圈,披着衣服工作。比起现在的那些工作狂,有过之而无不及。

  宋太宗赵光义也是个典型的工作狂,每天八点上班,一直工作到深夜,从来没有一天不上朝,而且,就连打仗也亲自上阵,和士兵们同吃同住。后来受了箭伤,被伤痛折磨得生不如死,依然坚持每天工作,从不缺勤,一直到死,都没有停止工作。

  如此繁忙,他还能挤出一点时间读书,给自己充电,每天坚持看三卷书,一年看一千卷。现在那些叫嚷着工作忙没时间看书的人,只能让赵光义鄙视了。

  历史如此巧合,工作狂老爸总能教育出工作狂儿子,宋真宗赵恒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史书上记载,他当年的作息时间表如下:每天清晨在前殿接见各大部门的官员,听闻奏事,能决定的立即答复:早饭后处理各司奏折,直到中午;下午看书,并且安排各项例常活动;晚上听大师讲学,研究政事,直到深夜。不仅工作强度大,工作效率高,还虚心学习,真是难得。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一群人,这样一群人,如果勤奋工作,就会让帝国越来越强盛,创造一个又一个盛世,可是,历史证明,如果皇帝玩忽职守,也会失去所有。

  连皇帝都需要如此努力,平凡如你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勤奋呢?

古人学习励志小故事 篇八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毒已》)这段话的意思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极不寻常的景象,总是在那道途艰险而又僻远因而人迹罕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气的人是不可到达的。成功之本—— 立身之本,在于立志。

  晋代的周处,年轻时性情避暴,逞强好斗,被乡里认为祸害。当时义兴河中有条蛟,山中有只白额虎,跟周处一样都侵害百姓,义兴人把它们叫做三害,而周处为害最为严重。有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其实是希望三害中只剩下一害。

  周处立即去杀死了那只老虎,然后又跳进河里去斩蛟。那蛟有时浮在水上,有时沉入水中。周处穷追不舍,跟着它游了几十里路。过了3天3夜,同乡的人还不见周处回来,都认为周处死了,互相庆贺起来。不周处竟然把蛟也杀死了。

  他回来以后,听到乡里人为他的死”而庆贺,才觉悟到自己被大家当作了祸害,决心改悔。于是他到吴郡去寻访当时的大文学家陆机和陆云,陆机不在家,只见到陆云。

  周处把自己被人看作祸害的情形告诉了陆云,并且陈述了自己改正错误的愿望,但因年岁太大,担心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你的前途还很有希望。

  再说,一个人怕就怕没有志向,有了志向,还怕美好的声誉不能传扬吗!”周处从此改过自勉,立志自新。“后仕晋,为御史中丞,”对贪官污吏多所弹劾。氐人齐万年反叛,周处率军平叛,斩首万级,“弦尽矢绝,左右劝退,处曰:‘此是吾授命之日。’遂战而殁。”终于“名标青史”。

本文来源:http://www.huanhuayt.com/ertongxuetang/85381/